佛陀故事:序言

佛陀故事:序言

我們要了解一個宗教的內容,以及一個宗教是否為我們人生所需要,則我們一定先了解一個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們崇拜信奉?而我們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們解脫人生的煩惱痛苦?

這是我們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課題。

因為我們信仰宗教,不單暫時求得精神上的寄託,心靈上的安慰,而最高的目的是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所以,當我們信仰宗教的時候,就要先知道他的教主是否有歷史可考?人格是否已臻完美之境?自性是否已經清淨?本身是否已經解脫?這些問題,都不容許我們忽視。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出生在紀元前564年的四月八日,降誕的地點就是被稱為世界四大文化古國之一的印度,這在中外歷史上均有記載。所以,我們絕不可以把佛陀看作是來去無影無蹤的神仙,也不可以把他視為玄想出來的上帝。他有出生的時間、地點,更有生養他的父母,他經過了多年茹苦含辛的修行終究成為一位大智大覺的完人!這是中外的學者、宗教家,一致公認的。

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成佛亦在人間。他是我們長夜漫漫的人間慧燈,他是我們苦海茫茫的人間舟航。他的人格已經到達最完美的境地,他的自性已是清淨不染,他解脫了世間上一切束縛煩惱,他己經遠離了人生的生死痛苦。他住世說法四十餘年,告訴我們求得解脫的方法,指示我們應行的大道。他所留在這人間的佛法,無一不是從他大智覺海中流露出來,無一不是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

我們在佛教的懷抱中,既可以把佛教當一種宗教來信仰,也可以把佛教當作一種學術來研究。同時,創立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更可以作我們每一個人做人的最高模範。

佛,是佛陀的略文。又作休屠、浮陀、浮圖等,都只是Buddha不同的音譯而已。佛為覺者、智者。

覺有覺察、覺悟兩重意義:覺察煩惱,使之不為害於人,有如世間普通人覺知哪些東西為害而能趨避一般,所以名為覺察,這叫做一切智;覺知各種事物的原理,而能了分明,就像睡夢之中覺醒一般,稱作覺醒,這叫做一切種智。

自己覺悟,又能使他人覺悟的,智慧圓滿,功德無量,這才稱作佛。悉達多斷絕一切煩惱,悟道成佛之後,即自號為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只是眾多過去、現在、將來三世諸佛中的一位。在佛教的理論裡,只要人能斷除煩惱,悟徹心性本源,都能成為佛。

因此說,佛不是釋迦牟尼的專稱,而是覺、或智者的普通名詞。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及之後,都動輒稱過去佛如何如何,可見他並不要獨霸這個佛的名稱,而是憫念世上陷入種種苦痛中的人類,用如來的智慧勸誘眾生,使之覺悟世間一切現象的無常,從而抵達至高無上的修道,以脫離生死樂的海楫。

為什麼悉達多成道後稱釋迦牟尼佛呢?

釋迦,在漢語裡意譯作“能仁”,即能以仁愛的心來憫念人生,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大慈大悲心。

佛能夠給眾生以安樂,能夠濟拔眾生的痛苦,以大慈大悲之心去救度眾生,這就是佛陀所具足的悲德。

牟尼,意譯為“寂默”,是指佛在因地修行時,以自己心中本來具有的智慧光明,迴光返照自己的心源,斷除煩惱,智慧圓滿,這就是佛所具足的智德。

佛具有能仁寂默、自利利他的智德與悲德,所以他的名字就叫釋迦牟尼佛。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有如此具足的智德與悲德?

根據佛經記載,在無量數劫以前,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修行有巨大功德,因此在這一世得以徹悟心源,斷除煩惱,成為覺者和智者。

在這一世的悉達多太子是釋迦牟尼佛的最後一身,他不再轉生,從此之後他就成為了功德、智慧圓滿的人天導師。

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他觀察到一切眾生都具有智慧種子,只因妄想、執著將這些種子的本來面目遮蔽住了,因此而墮入世間煩惱愛欲的旋渦之中,飽嘗種種痛苦而不能自拔,所以不能成佛,抵達智慧的彼岸。

釋迦牟尼佛是偉大的聖人,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一句話道破天機: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這句話翻譯版本很多,意義都是一樣的。

釋迦佛告訴我們:奇哉!奇哉!
釋迦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釋迦佛告訴我們不能證得的原因是:唯有妄想執著。
釋迦佛告訴我們如何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釋迦牟尼佛睹明星悟道,成就後的第一句話就把三藏十二部講完了。
釋迦牟尼佛睹明星悟道,成就後的第一句話就把宇宙奧妙講完了。
釋迦牟尼佛睹明星悟道,成就後的第一句話就把天地秘密講完了。
釋迦牟尼佛睹明星悟道,成就後的第一句話就把宇宙真諦講完了。
釋迦牟尼佛睹明星悟道,成就後的第一句話就把宇宙規律講完了。

釋迦牟尼佛是近三千年來實現天地人合一的修心修行修練人中最完美最圓滿的代表人物,頂峰人物。虔心至誠讚歎本師釋迦牟尼佛忍難忍之事、難行之道。

佛所開悟的道理,就是眾生心與佛心,無二無別(即毫無分別),本來一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佛認為,現在世界所有眾生,都不能覺悟到世間一切境像都是無常無我的道理,在無常諸法中,將虛幻的假象執著為真實恆久的存在;在無我諸法中,將虛幻之境執著為真我,於是就有了我執與法執兩種之心。

因此便有貪心、瞋心、癡愚之心這三種根本的有害於人身心的煩惱產生。這三種煩惱對人的毒害如此之深,它蒙蔽人的真如之性,遮掩覺悟道體的智慧之心,因此,眾生便永遠淪於無常的苦海,無法得道成佛。

然而眾生是否永遠不能悟道成佛了呢?

其實也不盡然。只要眾生髮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妄想執著的煩惱消除淨盡,那人人本具的佛性,自然具有的無上智慧就會完全顯現出來,因此就能夠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抵達般若(智慧)之境,以般若之力而渡於極樂的彼岸。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議的道理。

《法華經》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說的是心、佛以及眾生,雖然看起來是三個不同的名詞,有三種不同的差別,其實就其實體而言,是三位一體的。

這裡說的心,是指真如妙心,十方諸佛修行得道,就是證得了真如妙心,這就叫做成佛。凡人們迷了這個真如妙心,就叫做眾生。

佛的真如妙心,應當在眾生的一言一默、一動一靜中去尋求。因為眾生人人都有這個真如妙心。依此真心來修行,將來功德圓滿,智慧超勝,就一定會成佛了。即心即佛,眾生的修行其實就是要修心,只有將心修好了,才能成為真正的佛。

古人說:「佛陀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我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佛教提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普度眾生、離苦得樂,這種精神和理想使得釋迦牟尼佛將眾生的幸福與快樂、煩惱與痛苦和佛的慈悲心聯在一起,將救度眾生脫離苦海到達極樂世界放在修持的第一位。眾生是佛成道的根源,就像一棵大樹,眾生就是這大樹的根,同時還要靠種種助道的因緣,才能開花結果。如果沒有樹根也即眾生的存在,佛的得道成佛也就失去了意義。

佛有一天對弟子說:“一滴水怎麼樣才能不乾涸?把它放在空中,它就會被風吹乾;把它放在地上,它就會被泥土吸乾。只有將它放入大海之中,它才能和海水融和在一起,才能達到永遠不會乾涸的結果。”

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要在人間建立佛法,普度眾生的原因。離開了眾生,佛也就不存在了。

釋迦牟尼佛有十大名號,又稱如來十號、十種通號,即:

一、如來(梵語Tatha^gata),音譯多陀阿伽陀,是說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之意。
二、應供(梵文Arhat),音譯阿羅漢,意指應受人天之供養。
三、正遍知(梵語Samyak–sam!Buddha),音譯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四、明行足(梵語Vidya^-caran!a-sam!panna),即天眼、宿命、漏盡三明及身口之業悉圓滿具足。
五、善逝(梵語Sugata),是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
六、世間解(梵語Loka-vid),了知眾生、非眾生兩種世間,故知世間滅及出世間之道。
七、無上士(梵語Anuttara),如諸法中,涅槃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
八、調禦丈夫(梵語Purus!a-damya-sa^rathi),佛大慈大智,時或軟美語,時或悲切語、雜語等,以種種方便調禦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
九、天人師(梵語S/a^sta^ deva-manus!ya^n!a^m!),示導眾生什麼應作什麼不應該作、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令他們解脫煩惱。
十、佛世尊(梵語Buddha-lokantha),音譯佛陀路迦那他。

佛具有前面十號的功德,為世間尊重,所以稱為「世尊」。

本師釋迦牟尼佛是世間最崇高最偉大的聖者,佛教是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宗教。佛教流傳至今,雖已遍及全球,但遺憾的是宣揚聖教的教徒,都重在玄談,而忽略了佛陀應化在世間上的精神。理論超過現實,都沒有體會到佛陀住世的本懷。唯有發揚佛陀覺人救世的精神,佛教才能更令人有所敬仰,有所效法。

3 thoughts on “佛陀故事:序言

Leave a Reply to Andrew1750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